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五年來,體育教學研究部始終秉承“博聞強志、正道直行”校訓,不斷拼搏進取,將育人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緊密結合,突出“根植地方體育服務”特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方面成效顯著。
黨建鑄魂,以體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
五年來,體育教學研究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體育的重要論述和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不斷提高廣大黨員政治理論水平。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全體職工開展紅色之旅系列活動,到紅色文化基地參觀學習,重溫黨的光輝歷程。通過學習,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堅持立德樹人,落實三全育人,傳承和發揚體育精神,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體育教育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師資雄厚,設施完善,促進學校健康快速發展
五年來,體育教學研究部師資隊伍結構更趨合理。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14人。近幾年,青年教師參加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獲三等獎4次、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1次,省級教學創新大賽三等獎1次。教師學歷結構、學緣結構、職稱結構和育人能力得到極大改善,有力支撐了學校體育事業快速發展。
體育教學研究部教師在做好教書育人的前提下注重科學研究。五年來,獲得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廳局級科研項目19項、校級科研項目11項;市級科研平臺1個;發表論文56篇(核心論文20篇);申報專利12項,出版著作11部,校級精品課程1門、一流課程1門。參與并獲得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運會“廣播操社區組第一名”、全運會“優秀裁判員”、殘運會“優秀裁判員”、陜西省“學雷鋒標兵”、陜西省科教文衛體系統“學雷鋒崗位標兵”、陜西省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稱號等各類榮譽近百項。通過“傳幫帶”的指導與幫助,已經建立了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五年來,體育教學研究部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各類場館和實驗室建設。目前,有標準400米半圓式塑膠田徑場2個,籃球場地10個,排球場地3個,網球場地1個,羽毛球場地20個,室內乒乓球臺20個,室外乒乓球臺30個,形體訓練房4個,健美操房1個、跆拳道房1個、瑜伽房1個、健身房1個,大學生體質測試室2間、測試儀器兩套,體育場館器材設施基本滿足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陽光體育活動的需求。體育設施場館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充分高效地利用了現有條件,保障了體育教學與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及師生課外健身活動的進行。
內涵建設,服務社會,打造學校體育品牌
五年來,體育教學研究部注重內涵式發展,在省、市、區及學校倡導全心全意服務地方建設的同時,體育部積極響應,最近五年服務于市委統戰部、商州區人民政府、市體育局、市全民健身指導服務中心、區科教體局等各部門,先后完成了陜西省少數民族運動會商洛代表團組團及訓練任務,商洛市第五屆運動會開幕式、田徑、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五大項表演及執裁任務,商州區2023體育嘉年華活動,商州區職工運動會等眾多大型賽事任務。累計簽署橫向項目合同經費近600余萬元,申報根植地方項目10余項。項目內容涵蓋服務地方留守婦女兒童、提升企業職工身體素質、加強社區體育鍛煉、幫助提升中小學體育教師體育技能等,受益人群近10萬人。
通過這些活動與本地區緊密相關的項目、活動,加強了學校與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各類中小學幼兒園等各行各業的聯系,同時把商洛學院的名片播撒在了商洛各區縣大地上。
文體活動,精彩紛呈,提高學校發展凝聚力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提高凝聚力的有效途徑,為了增強學校各部門的凝聚力,相繼開展了教職工體育培訓活動、七一黨建活動等活動,為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積極組織參與學校職工運動會,“慶三八國際婦女節”女職工活動、慶“六一國際兒童節”、教職工書畫展、微黨課、等活動,全員積極參與,充分展現了體育人的風采。
根據教師專業特點,針對校內教職工開展了氣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各類文體活動培訓及指導。利用網絡宣傳平臺,錄制各類抗疫鍛煉小視頻,有瑜伽、啦啦操、武術等等,進一步提升職工體育技能。
組織商洛學院體育授課教師素質測試,在長跑、短跑、立定跳遠、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等幾項素質測試過程中,磨礪了廣大教師的頑強意志,提升了教師身體素質,振奮了全員上下的滿腔豪情。
聯合校工會、學生處、團委,針對師生特點,開展了田徑運動會、籃球賽、足球賽、健身活力大賽、跆拳道/空手道大賽、羽毛球賽、乒乓球賽、定向運動、長跑接力、拔河賽等十余項體育比賽活動。體育部全體黨員教師,正用青春和奉獻詮釋“高教耕耘者”的意義,用心血和汗水譜寫著和諧樂章,讓教育之花綻放最美麗的芬芳。
面對新的歷史征程,體育教學研究部全體黨員,將積極推進體育教學改革,扎實踐行終身體育、快樂體育、陽光體育理念,狠抓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改善教學條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全面提高我校師生體質健康水平,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
(作者:祁志華 體育教學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