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在我校舉辦的第一期“道德講堂”上,人文學院2016級學生馬杰以“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為主題,分享了他以友善之心幫扶山區留守兒童的感人故事和堅持志愿公益服務的心路歷程。馬杰的“小小”事跡觸動心靈,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關愛弱勢群體、感染身邊人,在師生中間產生了強烈反響,為新時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了典范。在他身體力行的影響下,一批批志愿者紛紛加入“向日葵愛心助力團”,為那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送去溫暖。

再高的山梁,也擋不住陽光,再高的云彩,也有一把梯子。馬杰的夢想和商洛的晴空一樣湛藍,心和秦嶺深處的泥土一樣質樸。他跋涉了許多路,不論路途坎坷艱辛,總是一心撲在留守兒童身上,從不計較得失,為山區留守兒童擦亮星星之火、點亮心靈之燈。因為他心中堅守著一份信念,從此,灑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種子叫夢想。
2016年9月步入大學以后,馬杰毫不猶豫地加入了人文學院青年志愿者服務部,成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一次隨團前往張塬小學的社會實踐中,他看到了在這個時代,依然有缺衣少食、自閉自卑的兒童,這些幼小的孩子承擔著本不該承擔的東西。張塬小學的孩子們幾乎都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性格顯得有些孤僻、自卑,甚至有些自閉。馬杰說,和孩子在一起他有被需要的渴望。

在過去的2017年里,馬杰經常在學校與張塬小學這兩點一線間奔走,他帶領著志愿者去看望他們,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一起唱歌跳舞和朗誦詩歌,一起過“六一”兒童節,給這些留守兒童帶去快樂和溫暖。
2017年6月的一天,一個叫郭小樂的孩子對馬杰說:“我討厭媽媽。” 馬杰覺得很詫異,因為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內心深處,都有著對父愛、母愛的強烈渴望,即使他們所表現出的可能只是口是心非。經過馬杰的一番詢問后,才得知郭小樂的父母離婚了,他和爸爸一起生活,在他的幼小的心靈里,離婚就是媽媽不要他了。母愛的缺失,使他內心漸漸產生出對媽媽的厭惡。每當有同學說自己媽媽給買什么了、什么時候打電話了,郭小樂就顯得很氣憤,瞪著說話的孩子好久好久。每當下午放學時,看到別的孩子有媽媽來接,他就很不開心,板著臉推著自己的破舊自行車,橫沖直撞地擠出人群。父母的離異,使他變得很敏感很脆弱。得知郭小樂的情況后,馬杰便將他作為重點關愛的對象,經常和他談心,放學后送他回家,鼓勵他參加志愿者組織的朗頌、合唱、舞蹈等活動,并陪他一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等著他慢慢地改變。后來,郭小樂逐漸變得自信開朗起來。
2017年的暑假,馬杰和他的團隊在張塬小學進行為期一周的支教活動。在此期間,有一名叫王禮的同學,給志愿者團隊里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次在中午吃飯的時候,其他小朋友都會回家去吃飯,而他非要留在學校和志愿者一起吃飯,考慮到他的家人會擔心,志愿者們都勸他回家,可無論如何,王禮都要堅持留下來。下午放學后,馬杰在送孩子們回家的途中問到,“王禮,你給老師說說,那次你為什么中午不回家吃飯,是不是我們做的飯好吃啊!”王禮垂下頭不說話,而旁邊的小朋友嘲笑地回答道:“他爸媽外出打工,媽媽跟人跑了,他爸爸再也沒回來過,他奶奶年齡大,在家經常不做飯”。剛說完,王禮便低下頭流著淚,轉身飛奔著跑回了家。看到眼前這一切,馬杰沉默了。
王禮的不幸遭遇,讓馬杰心里無比震撼——原來他在家每天只能吃一頓新鮮飯。馬杰終于明白了為什么前幾天,他和王禮坐在一起吃飯,當旁邊一名志愿者將米粒掉在了桌子上,而王禮堅持讓他把米粒拾起來吃掉的行為不是偶然。王禮的奶奶年邁、多病,通常給孩子做一次飯熱著吃好幾天,大米飯也只有逢年過節才會有。這件事令馬杰心里很難受,他想到學校里日食三餐的大學生,每天在餐廳里對大米、蔬菜、大肉一頓又一頓地浪費,還常常抱怨飯菜不可口,而這些現象,誰有勇氣向這些每天為溫飽而擔憂的孩子披露呢?在這種殘酷的現實面前,山區的孩子仍保留著一顆善良純凈的心,默默接受。此時的馬杰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為他們多做些事,盡管他再努力也無法替代孩子該有的愛,但在父母之愛難以迅速回歸之時,在他們的成長的路上,給予溫暖的陪伴和鼓勵,是孩子們最需要的。

2017年10月,馬杰在與學校的溝通下,開展了眼保健操和廣播體操教學志愿者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馬杰注意到一年級有一個孩子和其他小朋友都不一樣,別的孩子都在學習眼保健操的時候,他總是著急地東看看西看看,兩只手不知所措地撫摸自己的臉蛋兒。馬杰想他可能沒有學會,于是走到他的旁邊,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那我教你好不好?”他瞅了瞅馬杰,低下頭不說話,兩只手耷拉著。下課后,馬杰利用課余時間跟他互動,手把手地教他,直到他能勉強做出基本的動作。后來,學校老師見馬杰教的辛苦,就告訴他,那是一個有智障的孩子,只要安全上不出問題,你不必太費心。可是,想起這個孩子望著其他孩子學操而焦急的樣子,馬杰明白,他是渴望學習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哪怕是智力有障礙的孩子,只要愿意付出耐心和愛心,就一定能夠看到他們的進步。馬杰不但沒有放棄他,還努力在彌補先前欠下的。經過一段時間手把手地教學,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智障孩子終于學會了眼保健操。
后來,每當馬杰去他們學校,曾經沉默的智障兒童總會沖出教室,兩只手抱住馬杰的大腿,一雙清澈透明的眼眸望著他笑。孩子的笑容,便是最好的獎賞,這讓馬杰很欣慰,但更多的是感動。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馬杰此刻突然覺得,自己一直以來的志愿幫扶,不僅是溫暖著留守兒童,而這些單純善良的山區孩子也在溫暖和教育著自己。

2017年年底,馬杰和他的團隊被評為“陜西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馬杰說:“與物質救助相比,孩子們脆弱的心理更需要疏導和慰藉。給予留守兒童溫柔的陪伴僅僅是萬里長征走完的第一步,讓夢想、自信和愛重回他們的內心,我們還任重道遠。”現在的馬杰,已經開始自學心理學,他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點亮夢想,而發光發熱不一定要多么耀眼,只要能給別人帶來幫助和溫暖,哪怕是一道最微弱的光,也要把它灑向最需要的地方。人活于世,得有意義,即使個人的力量很微弱,但每做一點,都是改變。” 這是馬杰對人生意義的感悟也是他志愿幫扶的真實寫照。
(文/劉麗娜 圖/張夢瑤 林震飛 編輯/趙英卓 審核/魚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