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碩士研究生復試錄取工作已接近尾聲,在眾多“上岸”故事中,我校生物技術專業16-514宿舍成了同學們眼中的“考研學霸宿舍”,李芝敏、黎嘉、薛敏、張慧莉、黃小娟、劉涵6名同學分別被安徽農業大學、華僑大學、浙江工業大學、陜西理工大學、淮北師范大學、陜西科技大學錄取,用實力詮釋了“同行者的力量”。
聚力同行:從“學習搭子”到精神共同體
6位姑娘用300天的并肩奮戰,書寫了“集體上岸”的青春答卷。清晨七點的走廊背書聲、深夜臺燈下的錯題本、貼滿彩繪生化代謝圖的墻面,見證了她們以“學習搭子”模式創造的奇跡:李芝敏帶領制定作息表,張慧莉建立共享錯題庫,黎嘉跨專業備考時全寢出動搜集資料,劉涵將舞蹈作為解壓密碼。她們把考研比作“接力賽”,用共享資料、互抽知識點、情緒崩潰時的擁抱,將個體努力凝聚成集體突圍的能量。“不是一個人走得快,而是一群人走得遠”,這份團結讓她們在心怡大學的錄取名單上刻下了自己的姓名。
她們一直在思考協作模式的創新。針對公共課建立“資料共享云盤”,政治押題卷、英語作文模板全員同步更新,形成了自己的資源共享機制。她們也是錯題攻堅聯盟,5人共考生化專業課,通過“錯題漂流本”記錄易錯點,每周組織集體錯題復盤會。在跨專業支援上,姑娘們為跨考材料與化工的黎嘉成立“信息特攻隊”,分工檢索院校信息、聯系導師、整理歷年真題。
宿舍長李芝敏總結道:“我們像精密運轉的科研團隊,每個成員既是實驗員又是觀察者,在互相激發中突破認知邊界。”

方法突圍:構建高效學習生態系統
這群“00后”姑娘用智慧搭建起獨特的學習矩陣,將300天備考期切割為可操作的“實驗單元”。
空間改造計劃中,她們的宿舍墻面變身“生化知識圖譜”,懸掛代謝循環彩繪圖、英語詞根樹狀圖。在自習室書桌設置“時間沙漏區”,每45分鐘強制休息5分鐘。走廊開辟成“移動背書站”,配備折疊凳、保溫杯、便攜臺燈三件套。
時間管理方程式上,張慧莉的“J型人格備考法”成為標桿:通過階段切割,將復習分為筑基期(3-6月)、強化期(7-9月)、沖刺期(10-12月)。通過任務量化,每日設置“3+2+1”目標(3章專業課、2篇英語閱讀、1套政治選擇)。每周日召開“進度校準會”,根據模考成績調整復習重心。
面對記者,姑娘們直言不諱,“要用科技賦能備考”。她們使用“倉盾政治”小程序日均刷題200+,錯題自動生成專屬題庫。通過網絡智能問答系統解決專業課疑難,建立“高頻考點預警庫”,開發“碎片時間利用公式”,食堂排隊=名詞解釋接龍,睡前10分鐘=英語聽力磨耳朵。
正如薛敏所說:“我們像組裝PCR儀那樣設計學習方案,讓每個步驟都產生指數級效益。”

心靈共振:在壓力場中織就情感安全網
面對考研“高壓鍋”,她們創新心理建設模式,將情緒管理轉化為可復制的“實驗方案”。
黃小娟制作“進步軌跡圖”,將每日小成就貼成各類圖案,劉涵發現匿名“考研加油墻”后,通過張貼“勵志貼”排解苦悶。姑娘們在面對采訪時,興致盎然地說到,“我們堅持每月1次集體KTV時間+每周1次公園自然療愈,對提高復習效率十分明顯。”
她們也有自己的危機干預機制。建立“情緒預警”,面對成員焦慮情緒啟動美食慰藉,有成員情緒崩潰時其他人全員陪護。在復試中,姑娘們在學院幫助下,提前模擬面試,進行脫敏訓練。在國家線公布后,六人分工監控調劑信息,通宵制作院校對比表。
當黎嘉因調劑焦慮失眠時,舍友集體關懷,理性分析客觀因素,幫助她建立信心。“如果沒有舍友的守望相助,我不一定能勇敢面對情緒問題。”她回憶道。

薪火相傳:從“上岸者”到“擺渡人”
成功上岸后,她們主動成為“經驗擺渡人”,將集體智慧升華為可傳承的“備考經驗”。
當記者拋出“對學校支持體系有何建議”“如何為學弟學妹提供可借鑒的方法”時,姑娘們奮勇爭先、慷慨解囊:
學校需向上岸學子征集《考研支持體系優化建議書》、可以推動設立“24小時自習室”、建立歷屆學子云上“錯題銀行”。
曾參與有關“馬鈴薯蛋白”大創項目并獲國家級立項的劉涵直言,“這個項目與我的考研專業課關聯緊密,未來可以嘗試開發‘大創-考研銜接課程’,幫助學弟學妹科研考研雙向提升。”
“帶領團隊在陜西省大學生健美操藝術體操啦啦操錦標賽中獲得第一名”“獲校級團體健康活力大賽一等獎”“獲陜西省大學生校園健身操舞大賽一等獎”……這是黎嘉、薛敏、劉涵的共同愛好和榮譽。“人必須有愛好,它能助力主業,學弟學妹們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一隅”,黎嘉打算在研究生階段繼續沿襲“實驗室+舞蹈室”雙軌成長模式。張慧莉特別希望后來者能學會“今日事今日畢”的時間管理,充分做到任務分解。
正在咸陽哈維斯特科創基地實習的宿舍長李芝敏忙于協助基地導師參與玉米育種工作,她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我和舍友們曾一起參加校園美育作品大賽制作蝴蝶標本、一起討論果樹蔬菜的栽培措施……所有經歷都很特別,無形中提高了大家的專業敏銳性。”她建議新生從大一開始要培育科研素養,為考研長線夯基。

時光匆忙,來路崎嶇,唯有同行者的力量最是難忘。這間“學霸宿舍”的故事,會通過畢業生考研經驗分享會繼續傳播,將激勵一屆屆學子們相信:當個體智慧升華為集體方法論,平凡的奮斗者也能創造非凡的群體突破。正如留在她們復習教室墻上的那句話:“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
策劃/撰稿:王鵬舉
采訪時間:2025年4月27日
記者:王鵬舉
學生記者:趙靚穎
攝影:卜瀾 張高雨